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通过制度创新,如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以及政策引导,如绿色金融、绿色税收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总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人口问题突出。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注重节约资源,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5年来,举国上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国近半数的省份积极开展了生态省(区、市)创建活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喜人。
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文明挑战。资源约束日益紧张,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生态系统面临着退化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为中心,以此为导向推动可持续发展。
1、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整体形势严峻,局部地区有所改善。整体形势严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2、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增至1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
3、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水土流失严重。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 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
4、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形势严峻,局部有所改善。详细解释如下: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包括空气、水、土壤等多个方面的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
我国环境基本国情: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为此制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主要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
中国当前的环境形势严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尽管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显著,但环境问题的挑战日益加剧。主要表现为三大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包括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些源于工业生产、矿产开采、燃煤发电、汽车尾气和垃圾焚烧等日常活动。
根据最新的评估,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尽管A,从宏观层面观察,我们已初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部分地区确实展现出了改善的迹象。然而,B选项的局部改善并不能掩盖整体环境形势的严峻性。D,目前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包括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大国,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从人口和耕地资源角度看,1952年,我国人口7亿,拥有24亿公顷耕地,人均拥有0.22公顷。然而,到2000年,人口膨胀至接近13亿,尽管耕地面积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落后于人口,导致人均耕地锐减至0.08公顷,较1952年下降超过50%。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倡议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思想上积极追求上进,明辨是非;在学习上刻苦努力,精益求精;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节约水电,不攀比;在平时热心为同学服务,大胆创新;在行动上坚决反对有损民族形象的丑恶行为,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
【篇一:道德与社会】 求求你了 可怜可怜我吧。我真的需要一些钱啊!我还有个妹妹等着我养呢!哎呀!烦死了!找别人要不行啊!给给给给!咣啷一声结束了这场对话。一场一个乞丐与一个看似比较有钱的行人的对话。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整体形势严峻,局部地区有所改善。整体形势严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水土流失严重。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 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增至1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形势严峻,局部有所改善。详细解释如下: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包括空气、水、土壤等多个方面的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 尽管如此,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巨大,远超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 工业污染的治理任务依然繁重,部分地区治理后出现反复。 城镇生活污染的比重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