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报告书的发表。A项正确。B项:杨贤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其作品《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2、【解析】“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
3、【答案】:D 保罗·朗格朗当代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于1970年写成并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学会生存》发表之后,终身教育的概念更为全面、清晰、具体,促使终身教育由一种思想转为各国主导的教育政策和普遍的教育实践。
4、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教育家的推动,终身教育思想逐渐为各国普遍接受,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
新时期素质教育观的要求,有如下这些: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素质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接受教育,使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设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的课程体系,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的专项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应该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四个方面。(1)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要素。(2)思想素质: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
教师的角色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充当主宰者、传授者、呈现者的角色。一堂课学什么,怎么学;讲什么,什么时候讲;练什么,练多少,都由教师决定。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待灌的瓶。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被动接受。
新时代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所关注的是学生潜能的发挥,是人的个性的塑造,是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差异性和个别性,即个人特长的发挥,是学生的和谐发展。
1、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程度不同,意义也不同。
2、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指在青少年教育中发展可持续城市化,可持续循环的教育。建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探究精神与能力。教育对人类的作用功不可灭且一枝独秀。
3、发展性学力是学生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结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这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缩小三大差距,即:(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1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5、注重内在的思维成长,打造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长河中,人类总是在不停地探索与创新。 工业革命打破了人类长达数千年的劳动方式,机器动力代替了生物动力,生产创造中的职业方式也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
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2、“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核心素养是指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或素质,强调个体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强调的是个体在面临复杂情境和挑战时,能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进步和成长,坚持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我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最后,大学生在确立个人理想时,应考虑长短期目标的结合,确保人生目标具有可持续性,避免停滞不前,使自己的人生目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时代和科技的先锋。
提高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养成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的好习惯。敢与身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做绿色消费者。购买绿色环保的装饰材料或其他消耗品。平时注意节俭,不浪费水、电,保护花草树木。
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1、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让不同年龄段的所有的人过上健康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福祉。提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实现性别平等,保障所有妇女和女孩的权利。
2、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人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他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生存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
3、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目标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4、可持续发展包括四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阶段性。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阶段性原则,涉及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目标或责任的差别。
5、公平性原则:该原则强调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代际间的公平。在资源分配与利用上,可持续发展追求机会和利益的均等,既关注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也注重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后代的发展潜力。